院况介绍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关于学院 > 院况介绍

院况介绍

1)智慧应急管理学院的顶层设计

智慧应急管理学院瞄准国家战略,面向应急管理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等政府部门的应急人才和技术需求,依托学校“信息黄埔军校”特色,进行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形成信息技术与应急安全、物联网与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三个专业,培养高质量、符合我国应急管理事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拟建立应急管理实训基地,进行群众科普教育与专业人员培训等工作;拟建立应急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与应急指挥决策研究中心、复杂应急环境通信装备测试平台、应急管理政策与法规研究平台等一系列平台,进行关键技术突破、产业成果转化、标准制定、政策法规与管理方法研究等工作,为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科技体系提供重要支撑。

我校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围绕智慧应急管理学院特色研究方向发展重点学科,设立信息技术与应急安全、物联网与防灾减灾、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三个专业,计划设立本科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权点,开设本硕博培养方案以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按照国家人才培养计划建设安全与应急管理学科、开展应急管理学位研究生教育,研发应急通信等重要技术。

应急管理部通信信息中心是应急管理部直属事业单位,也是应急管理部信息化技术支撑保障机构,主要负责信息化战略咨询规划、应用系统研发、重大技术攻关、行业标准制订和重大工程组织实施等工作。我校拟与应急管理部通信信息中心联合培养博士后,为建设“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技术支撑体系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我校应急管理学院拟建立应急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与应急指挥决策研究中心、复杂应急环境通信装备测试平台等一系列平台,响应科技部和工信部的号召,致力研究新一代应急通信指挥、风险预警防控、防灾减灾大数据、城市生命线监测预警等关键技术,进行关键技术突破、产业成果转化、标准制定等工作,为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科技体系提供重要支撑。

从企业机构合作方面,中国信通院牵头成立应急产业联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是国内最大的应急领域通信、指挥装备研制与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华为、中兴等是业内最著名通信设备厂商,智慧应急管理学院拟与中国信通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华为、中兴等企业合作,在应急技术方案验证、应用方案试验、设备互通测试、成果转化、评估及推广、新技术标准制定、重大问题研究、队伍培训等相关领域紧密配合开展工作。

2)智慧应急管理学院的优势特色

我校作为国内信息通信领域的黄埔军校,在信息与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始终保持着突出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智慧应急管理学院以5G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为主要特色,为国家安全体系构建和安全产业升级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在知识体系方面,应急管理涉及管理学、法学、工学、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知识体系包括安全知识、致灾机理、承载风险水平评估、应急管理、应急能力水平、政策法规机制等方面。智慧应急管理学院在知识体系中的优势与特色是依托我校在工学、理学和管理学的优势,依托我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等在应急管理中的预防、检测预警、应急响应等技术方面优势,依托经济管理学院与人文学院在应急能力水平评估与政策法规机制方面的优势。

在关键技术方面,根据《重大自然灾害与事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立项建议书

2020-2035)》规划,智慧应急管理学院在关键技术攻关中的优势与特色是依托北京邮电大学特色,在技术攻关、工程应用和重大产出方面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在培训体系方面,智慧应急管理学院拟建立应急管理实训基地,进行群众科普教育与专业人员培训等工作,并建立应急培训与演练体系。

3)我校现有基础与应急管理的关系

根据应急管理部发布的《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框架(2018-2022)》,构筑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四横四纵”总体架构,形成“两网络”“四体系”“两机制”。“两网络”指全域覆盖的感知网络、天地一体的应急通信网络。“四体系”指先进强大的大数据支撑体系、智慧协同的业务应用体系、安全可靠的运行保障体系、严谨全面的标准规范体系。“两机制”指统一完备的信息化工作机制和创新多元的科技力量汇集机制。到2020年,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覆盖重点风险领域的感知网络、多手段融合的国家应急通信网络和北京主数据中心,计算、存储等基础设施全面云化,应急管理业务应用体系全面覆盖各类业务并在突发事件的事前、事发、事中、事后阶段发挥关键支撑作用,技术创新实力逐步提升,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工作机制逐渐完善,信息化发展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实现应急管理信息化跨越式发展。到2022年,再上一个台阶,全面形成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感知网络实现全域覆盖,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网络韧性、高速、智能、融合,信息化基础设施性能强大、稳定可靠,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形成高度智能、自我进化、共享众创的应急管理信息化新生态,实现应急管理全面感知、动态监测、智能预警、扁平指挥、快速处置、精准监管、人性服务,信息化发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构建与大国应急管理能力相适应的中国现代应急管理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我校“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3A类一级学科和“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 、“网络与交换技术” 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信息内容安全技术”、“灾备技术”、“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技术”、“一体化指挥调度技术”等7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安全生产智能监控”、“天地互联与融合”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全域覆盖的感知网络、天地一体的应急通信网络、强大的大数据支撑体系和智慧协同的业务应用体系提供良好的研究基础与技术支撑;“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法学”一级学科和“电子政务云计算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为安全可靠的运行保障体系、严谨全面的标准规范体系、统一完备的信息化工作机制和创新多元的科技力量汇集机制提供良好的研究基础。

4)智慧应急管理学院的专业布局

我校将在智慧应急管理学院开设三个重点专业领域,即信息技术与应急安全、物联网与防灾减灾、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1)信息技术与应急安全

信息技术与应急安全是面向应急、信息、安全、通信行业,口径较宽、适应面较广的专业。该专业是针对信息与应急管理的社会需求和市场应用,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遵守信息安全政策法规,掌握信息科学、应急管理、信息安全、应急安全、科学计算、通信和互联网网络知识,具有信息技术和应急安全领域基本技能,能够在信息及应急安全领域及相关产业从事科学研究、设计开发、服务管理和综合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将主要服务于信息产业、应急管理产业以及其他国民经济管理部门,从事各类信息与应急管理的产品研发应用、信息与应急安全分析与设计、应急安全技术咨询与评估服务和应急安全技术管理等工作。该专业将依托学校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物联网等学科领域的强大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应急安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优势和特色。

信息技术与应急安全专业的支撑专业包括网络空间学院的信息安全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通信工程专业、人工智能学院的人工智能专业、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

① 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专业依托我校网络技术研究院,研究院现有教授25人、副教授5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支、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2支;在校硕士生1093人,博士生251人。研究院承担了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CNGI专项等国家级项目194项,省部级项目121项。研究院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项,22项成果被ITU-T采纳为国际标准,1项成果被IEEE采纳为国际标准,48项成果被采纳为国内通信行业标准。

实训室基础条件:网络技术研究院拥有交换与智能控制、网络管理、宽带网、网络智能、网络服务基础、网络安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信息网络8个研究中心。

② 通信工程

通信工程专业依托我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学院现有教授69人,副教授113人,讲师55人,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人;在校本科生3000余人,硕士生2000余人,博士生300余人,外国留学生70余人。学院以信息通信为特色,科研实力雄厚,所建设的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2017年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学院的科研成果曾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以及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学院面向应急管理立体感知网络、大数据管理及智能计算应用,研究构建了智慧应急管理全生命周期信息安全服务体系,推动了信息安全技术赋能产业发展服务能力的飞速提升。学院还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等相关科研项目400余项。

实训室基础条件: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拥有“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网络体系构建与融合”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多个重要科研基地。

③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专业依托我校人工智能学院,学院现有专职教师87名,教授22人,副教授53人,讲师12人。我校作为国内最早从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单位之一,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的挂靠单位。学院现下设智能信息工程系、智能科学与技术系、脑认知与智能医学系3个系,拥有信息工程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工智能专业、智能医学工程专业4个本科专业,建设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等。学院是一流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基地,具有理工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特色。

实训室基础条件:人工智能学院拥有“信息内容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等智能与网络服务”111创新引智基地等国家级科研、教学和国际合作基地。

④ 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专业依托我校软件学院,学院现有教授13人、副教授12人、讲师1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青年拔尖”1人,“中国工程前沿杰出青年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北京市应急管理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获得者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在校本科生624人,硕士生523人,博士生39人,外国留学生4人。学院以软件工程为特色,科研实力雄厚,是教育部和原国家计委联合批准设立的首批“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是学校“双一流”建设支撑单位,软件工程专业归属于软件工程一级学科,获评B+(前20%)。学院重点在网络通信软件、嵌入式软件、大数据软件等方面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国际化”的优秀软件人才。学院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横向等相关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973计划课题、国家863计划

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学院的科研教学成果曾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实训室基础条件:软件学院以“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可信分布式计算与服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信软件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软件与网络创新基地等为科研、教学和实训基地。

2)物联网与防灾减灾

物联网与防灾减灾是面向物联网、应急管理、救援指挥、信息行业,口径较宽、适应面较广的专业。该专业针对物联网与防灾减灾的社会需求和市场应用,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遵守信息安全政策法规,掌握计算机、通信、网络、电子、遥感定位、应急管理、灾害风险评估、灾害现场救护等专业理论知识,具有物联网和防灾减灾领域基本技能,能够在物联网和防灾减灾领域及相关产业从事科学研究、设计开发、服务管理和综合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将主要服务于物联网产业、应急管理产业以及其他国民经济管理部门,从事各类物联网与防灾减灾的产品研发应用、分析与设计、技术咨询与评估服务和技术管理等工作。该专业将依托学校通信工程、计算机工程和电子信息学科领域的强大优势,实现物联网技术与防灾减灾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优势和特色。

物联网与防灾减灾的支撑专业包括计算机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空间学院的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电子工程学院的电子科技与技术专业、自动化学院的自动化专业。

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托我校计算机学院,学院现有教授22人,副教授44人,讲师3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北京市百名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在校本科生2195人、硕士生985人、博士生125人。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获评为A级,并获批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且位列2019ESI计算机学科学术机构排名的全球前1‰。

实训室基础条件:计算机学院建有电子政务云计算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智能通信软件与多媒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信息网络工程中心、物联网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创新引智基地等高水平研究基地,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工程、物联网等方向形成了优势特色。

② 网络空间安全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依托我校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学院现有教授15人,副教授24人,讲师11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在校本科生645人,硕士生496人,博士生128人。信息安全教学团队曾获得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是全国首批开展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的五个基地之一,拥有天枢战队、方院士CTF战队等网络安全专业战队,拥有信息安全、网络安全、软件安全的完整化网络空间安全的先进技术与相关科研理论,重点服务对象包括中央网信办、国务院新闻办、国家密码局、公安部、教育部、工信部、国家安全局、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等。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立足新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网络管理、服务提供、服务质量管理、网络及服务安全等领域的国际科技前沿,着眼于加强物联网技术研发与支撑,打造集数据收集、分析、决策以及预警于一体的防灾减灾流程体系。通过安全规范的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将传感器、数据监测中心、信息处理平台、云计算、边缘计算、智能预警系统等各部分连接成一个高效运行的平台,为

社会防灾减灾工作的智能化升级提供高新技术支撑。

实训室基础条件: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拥有占地300平米的实验基地,能够为信息安全、网络空间安全等相关理论和实际攻防训练提供实训场地。

③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托电子工程学院,学院现有教授26人,副教授37人,讲师20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一批国际知名、引领学科前沿的学科带头人;在校本科生1344人、硕士生1073、博士生15人。“电子科学与技术”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在2017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获评为A级。该专业建成了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实验室为基础的先进人才培养基地和创新研究平台,如大容量光通信系统、毫米波太赫兹系统、人工智能系统、无线通信系统、物联网与传感网、卫星通信网络等,开展了关键理论和技术研究、器件及设备研发。在光通信、射频/微波/毫米波/电磁兼容系列关键技术、导航定位系列关键技术、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和大数据分析、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领域特色鲜明。该专业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北斗重大专项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项目,服务于社会及国防发展建设。电子工程学院曾获得过国家技术发明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通信学会奖等多项科研奖励。

实训室基础条件:电子工程学院学院拥有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天地互联与融合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安全生产智能监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光通信北邮-长飞联合实验室、卫星通信与网络联合实验室、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网络与信息攻防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PCN&CAD研究中心部级重点实验室、北邮—通号通信信息产学研联合基地等多个科研基地。

④ 自动化

自动化专业依托自动化学院,学院现有教授20人,副教授33人,讲师13人,在校本科生821人,硕士生468人,博士生93人。学院在空间机器人技术、机器人与机构学、物流自动化与安全智能监测监控、虚拟现实技术与遥操作、物流信息化与物联网应用、电连接可靠性与检测技术、系统工程与智能控制、网络感知与大数据分析等科研方向开展一系列技术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开发,并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自动化专业以增强服务社会能力为愿景,充分集成高科技智能终端、感知设备、传感器等,借助物联网设备收集精细化数据信息,并结合大数据云平台,实现现场图像的实时传输,并满足可视化、动态化指挥需求,形成集自动共享、自动传输、自动预测、自动报警的智能化动态监测预警系统,达到提前研判、精准作战、联防联控、智慧救援的目标。

实训室基础条件:自动化学院拥有空间机器人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6个省部级工程中心、实验室和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是面向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应急法律、应急传播行业,口径较宽、适应面较广的专业。该专业针对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社会需求和市场应用,培养具备安全科学与技术、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公共安全法律、应急知识传播等方面基础知识与能力,掌握风险管理、预案编制、演习设计、预测与预警、安全评价等基本技术与方法,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全面的协调能力和缜密的分析思维能力,能够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领域相关行业从事科学研究、设计开发、服务管理和综合应用的高级综合管理人才。毕业生将主要服务于各级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安全监管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城市社区、职业安全健康中介机构,从事安全管理监察与管理、公共安全研究与

管理、安全评价与咨询、突发事件应急等方面工作。该专业将依托学校经济管理、人文法律和数字媒体学科领域的强大优势,实现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优势和特色。

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专业的支撑专业包括经济管理学院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文学院的法学专业、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① 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专业依托我校经济管理学院。我校经济管理学院拥有专任教师113位,其中教授37人、副教授53人、讲师23人,其中,学院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北京市级教学名师2人;在校本科生1213人,硕士生493人,博士生220人。经济管理学院的前身是1955年建校时成立的三大系之一的工程经济系,20005月重组成立经济管理学院。经过六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形成了信息通信背景浓郁,学科专业特色鲜明的多层次的学科与专业布局。学院承担了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教育部人文社科等数十项国家级重大课题。众多省部级纵向课题和国际合作项目,千余项横向企业课题,每年科研经费达到2000万以上。

实训室基础条件:经济管理学院拥有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北京邮电大学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信息管理与经济”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② 法学

法学专业依托我校人文学院,并下设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高校网络舆情研究中心、通信法研究中心等8个研究中心。该专业拥有专职教师1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讲师8人;在校本科生120人,研究生52人。法学专业依托我校信息通信技术的雄厚背景以及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人工智能法律研究中心等科研力量,面向社会对网络、电信方面复合型法律人才的需求,以网络法和电信法为特色,培养“法律+互联网”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

③ 数字媒体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依托我校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我校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现有教师4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3人;在校本科生360人,研究生48人。该学院依托北京邮电大学的信息科技特色,面向数字内容和文化创意产业,着力培养数字媒体与交互设计领域的创新人才,满足我国文化大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技艺双修,以数字内容创作工具的开发和应用算法研究为特色。学院拥有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网络系统与网络文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在网络文化与新媒体传播、数字媒体技术、信息设计与交互体验等领域具备很高的科研水平。学院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文化部文化发展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还承接了数十项服务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横向合作项目。

实训室基础条件: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拥有多个专业教学实验室,如苹果机房、产品创新设计实验室、可用性测试实验室、人机交互实验室、数字化设计与3D打印实验室、数字媒体技术实验室、影视后期制作实验室等,可以满足信息与交互设计、产品设计、动漫、游戏、微电影等数字内容制作相关课程的教学需求。